English

西域探险史最神秘的小河古墓失而复得

六十六年无踪迹 遗世独立谁能解
2001-01-0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5日电(记者张鸿墀)双鸽塔里木河下游科学考察队终于找到了失踪66年的小河遗址5号墓地。

这里就是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于1934年夏天在新疆罗布泊地区找到的“有一千口棺材”的古墓葬,被世界考古学界认为是楼兰探险史、西域探险史上最神秘难解的古迹。

今年1月4日早晨,科考队从阿拉干出发,沙漠车向东南穿越一片枯死的胡杨林,再折向东北,在连绵起伏的罗布沙漠中颠簸。当沙丘渐渐低缓时,科考队发现了一处突兀立起的小沙包,沙包上密集直立着如同死胡杨般的木杆。

这是小河5号墓地最明显的标志,是世界上唯一的、至今未能被解释的墓葬形式。

66年过去了,但这里同贝格曼在其《新疆考古记》中的描述几乎一模一样,“小山的表面,有许多从未见过的、弯曲的木板,不论走到哪里,脚下都会绊到久经岁月摧蚀的人骨、被肢解了的木乃伊和厚毛物碎片”。

中科院研究员杨镰说:“小河遗址的规模是前所未见的,应该是楼兰王族的墓地,在楼兰文明的解读过程中它是无可替代的,它的再发现对罗布泊环境变迁与楼兰王国兴衰这个世界性热点课题的研究必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山包上弯曲的木板都是由完整的胡杨木制成,呈船形,可以见到棺材的顶板、侧板和底板,两端留有榫头。这些难以计数的散乱的船棺板覆盖了大约7米高的山包。在山包平缓的顶部,则是上百根直立的胡杨木柱,间隔一米左右,高出4-5米,都是多棱柱,从7个侧面到13个侧面不等。个别的柱子底部还残留着红色的涂料。贝格曼在他的书中说:“这座死神的立柱殿堂曾经笼罩在一片耀眼的红色之中。”

除了立柱之外,记者也看到了贝格曼曾提到的“船桨形的纪念物”。它们由一块完整的胡杨木凿成,桨面呈长方形,四角修圆,长100厘米左右,宽约70-80厘米,厚约10-20厘米。做这样一只船桨必须用一根直径在一米以上的胡杨木制成。

在山包顶部,记者还看到了一个儿童头部的木乃伊,保存非常完好,褐黄色的头发长及颈部,略圆的脸上还有些许稚气。在另一个露出一端的棺材口处,记者见到了包裹尸体的很厚的毛织物。贝格曼认为在这里出土的木乃伊距今为4000年左右,人种是典型的印欧人种。

站在山包顶部,四顾是茫茫无涯的沙海。沙包就像沙海中孤立的小岛。尽管这里曾由一条叫“小河”的河流过,但周围没有任何活着的植物,连仍然站立的死树和灌木也没有,似乎这里从来就是埋葬先民的地方。

小河原是无名河,小河之名,即由贝格曼所起,小河墓地也因此命名。在新疆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下游三角洲,小河是这片水系中罕见的南北流向的河流,又是唯一一条两岸没有植被带的河流。在中国50年代末的地质图中,小河是季节河,目前小河已经断流。

杨镰通过贝格曼当时绘制的地图不断修正并确定了经纬度。现在,这座“沙深不知处”的古墓遗址终于在66年后的本世纪初迎来了中国学术界的研究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